思想者说丨中宣部宣教局原副局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董俊山: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深入领会“立德树人”这一重大命题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内涵,对于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鲜明特征,精准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力量之源、成功之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在线学习》撰稿人 刘增辉
中宣部宣教局原副局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董俊山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应如何深入理解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如何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培养和成长的核心要素,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就相关问题,本刊与中宣部宣教局原副局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董俊山进行了对话。
从三个层次理解和把握“立德树人”
在线学习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董俊山: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更是高等教育应该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总书记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就培养什么人这一重大问题作出的理论概括和行动部署。深入领会“立德树人”这一重大命题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内涵,全面落实这一重大命题的实践要求和工作要求,对于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鲜明特征,精准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力量之源、成功之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线学习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站位来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董俊山:就高等教育而言, “立德树人”可以从三个层次或三个角度来理解和把握。
一是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看,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大规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
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来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从教育部门重点工作布局来看,要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和教学能力,加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教材建设,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方式、途径路径和体制机制,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特别是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新技术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体推进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不断拓展深化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总目标
在线学习
请您梳理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变化轨迹。
董俊山:根据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主要矛盾提出历史使命,根据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历史使命提出培养什么人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明确提出“五爱”公民的总要求。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后,教育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及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强调:“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针对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历史性转折,邓小平同志适时发出了争做“四有”新人的伟大号召。1980年5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应邀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他深情写道:“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新时期“四有新人”的提法正是由这一重要题词演化而来的。“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国家对公民思想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既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目标要求,也对高等教育吹响了再出发的进军号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一个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也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挑战。而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恰恰是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工程,是关乎党的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关乎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奠基工程,是关乎中华儿女体验新时代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灵魂工程。
在线学习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涵是什么?
董俊山: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必须明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大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实现什么样的伟大梦想,为人类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要造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者、贯彻者、捍卫者;造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追求者、奋斗者、贡献者;造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尚者、践行者、传播者;造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传承者、弘扬者;造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参与者、推动者。这是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拓展和创新课程思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目的和原始初衷。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给高等教育赋予的神圣使命、提出的艰巨任务和时代课题。这是一项最重要、最根本、最深刻、最核心的教育使命,也是最复杂、最艰巨、最艰辛、最繁重的教育工程。
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实人文内涵,提高人文素养,树立人文精神,养育人文情怀,积极成长为现代化新人,成长为时代新人。如果一个人的身子走进了新时代,思想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更新换代”,那就难以具备应对新时代问题的能力和办法,也就难以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既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体力量,也明确确立了衡量时代新人思想行为的客观标准,为我们认识和解决新时代人的现代化问题打开了新视野,拓宽了新路径。
志愿服务是当今时代的一种信仰
在线学习
作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您一直呼吁要以志愿服务助力大学生培养,这是为什么?
董俊山: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志愿服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立足百年变局和开启时代新局,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擘画了振奋人心的志愿服务发展蓝图。2019年7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这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标志性大事,也是志愿服务事业步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重要起点。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开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新局面,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大的精神元素和精神动力。
在线学习
为什么现在党和国家如此重视、强调和推动志愿服务呢?
董俊山:首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人类一切发展进步精神文明的成果集合和理性升华,是一种为世界人民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便于参与的普遍认同,共同实践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志愿服务实践提供了最为深刻、最为有力、最为广阔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支撑。
其次,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普遍趋势和时代潮流,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和各个细节,成为传递爱心、穿越时空、跨越种族、超越宗教、突破年龄、不看肤色、不分贫富、扫除冷漠、藐视卑鄙的强大力量。
再次,生活告诉我们,凡是认真参与、深度参与志愿服务的人,都能够通过心灵体操的反复训练,真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文明、和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价值和意义。众多实证研究表明,志愿服务对社会融合、社会信任和社会认同,都具有促进作用,而这样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又会反过来激发、培育更多的公民参与志愿服务。
最后,志愿服务的最大特征是志愿者与服务对象进行着具体的感性互动,他们之间建构的不是利益分配的竞争关系,而是基于共同目标的合作关系。
总之,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信仰。国家越强大、民族越进步、社会越文明,越需要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软实力、真实力、巧实力的真实表现和重要标志。
志愿服务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线学习
高校思政工作正在探索创新,志愿服务应该如何与思政工作相结合?
董俊山:我们要通过志愿服务理念和实践,架起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桥梁,助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在大学中开展志愿服务,重要的是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教材计划和教学模式如何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载体多样、方式灵活、参与便利、效果突出、久久为功。
这里应该强调两点。一是通过创新活动和创意项目,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目前,志愿服务以项目和活动的形式,广泛存在于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各类组织形态中,并越来越显现出其独特的服务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志愿服务在大型活动、体育大赛、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和疫情防控等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高度复杂性特征的社会服务领域所展现出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通过志愿服务促进形成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强大合力。要以开放的视野,博大的胸怀,深入挖掘本校本地资源优势,搞好主题规划,加强顶层设计,联系各行业系统单位,促进左右配合,密切上下互动;加强政策和资源的整合,积极促进建立政策资源协调机制,多方汇聚人力、物力、财力,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工作支撑体系;聚合个体力量,借助“互联网+”技术,把个人、爱心人士和专家学者汇聚起来;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民间交往优势,搭建沟通世界、造福人类的桥梁。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2年8月刊(总第84期)
精品悦读
数字化赋能精准师训 国开转型这十年 在线学习研究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穆肃:针对性设计学习活动 促进在线深层次学习的发生 校长面对面丨广东开放大学:在服务三大国家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校长面对面丨江苏开放大学:努力成为高水平开放大学发展的领跑者 校长面对面丨上海开放大学:努力建设与城市同频共融的平台型大学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副院长韩锡斌:职教数字化转型面临三大挑战 教育部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及新型教材建设项目专家组成员郭文革:课程和教材建设是高教数字化的关键 第一现场丨贯彻学习新职业教育法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正当时 第一现场丨深化基于数字化战略的精准师训 ,赋能教师发展 数字化职业教育开启新征程